乔治三世时期王权复兴的原因 乔治三世为何能建立个人专制统治
史学界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乔治三世时期出现了新的专制统治,英国宪政由此被再次破坏,当然英国宪政是否被破坏尚待分辩,但乔治三世时期王权的加强和国王个人专制的建立是确实存在的。但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乔治一世一人的倒行逆施,和当时英国各方面的情况有很大的关系。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登基之后,大力加强王权,再度建立起个人专制统治。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之所以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得以实现,主要可从四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英国国内“王政思潮”的传播;二是英国政坛上辉格党力量的衰弱和“国王之友”派的兴起;三是经济上农业依然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贵族地主实力强大;四是乔治三世幼年的经历对其执政造成了巨大影响。但乔治三世的专制仅仅是昙花一现,未能持久。
世界近代史上,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政治制度十分重要。1688年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颁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从此,国家权力逐渐完成从君主向议会的过渡,议会掌控了国家。就在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发展的时候,英王乔治三世(1760-1820)却“复兴”王权,亲掌朝政,俨然专制君主。那么这一切,乔治三世为什么能做到呢?本文力求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一、社会思潮
乔治三世实现个人专制,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背景。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能够最终确立,与其继位之前的18世纪50年代中所出现的“王政思想”有着莫大的关联,这一思想以博林布罗克为代表。
博林布罗克是托利党首领。1752年,他的代表作《爱国君主思想》突出表现了社会上的王政思潮。在这本书中,博林布罗克主张实行君主专制,反对妨碍君权的内阁和政党。他认为国王应是“人民的中心”,“作为人民的首脑而统治”,“爱国君主”是“不信奉党派的,而是作为万民之父进行统治”,“党派乃是一种政治罪恶”,“要镇压一切党派”,“爱国君主”应该“一登位即开始统治”,首要之事就是惩治旧大臣,起用“明智而不狡猾的大臣”。他视“爱国君主”为贵族地主利益的唯一保障,认为“只有他才能把国家从现在的毁灭中拯救出来”。
博林布罗克在《爱国君主思想》中鼓吹爱国君主论,使王政思想在社会上泛滥。贵族们以“忠君”“爱国”为口号,鼓吹王权,攻讦辉格党,甚至为斯图亚特王朝翻案。1765年后,当时著名的法学家布莱克斯顿在他的法学著作中,进一步论证了内阁制度未见诸法律,不能改变君权,并力陈国王的种种权力。
对于这种情况,王觉非先生在他的《近代英国史》中如
是评论:这股王政思潮表明贵族地主阶级企图利用已几近
虚名的王权,加强本阶级的政治地位,维护自身利益,也反映了长期在野的托利党对辉格党的强烈不满[1]。笔者认为,
正是由于这一思潮的存在,乔治三世才能够拥有实现专制
的舆论支持,反辉格党势力也有了理论支持。
二、政治因素
乔治三世的“王权复兴”作为英国历史上一个重大政治事件,我们极有必要去从政治上去寻找缘由。笔者认为,在政治上,导致“王权复兴”的因素主要包括辉格党长期执政的弊端以及“国王之友”内阁的建立。
(一)辉格党长期执政的弊端
光荣革命后,托利党失势,辉格党执掌大权。辉格党连续多年的执政,不仅使英国对外战争不断,而且使辉格党自身也显露出缺陷。
1.英国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
威廉三世(1689-1702)继位后,英国就投入战争。威廉三世把英国引入战火中,得到了辉格党人的大力支持。英国参与的第一场战争是奥格斯堡同盟战争。这场战争进行了八年,法国和英国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到了1696年,法国感到财力不支,难以为继,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也深感取胜无望,双方于是签订《里斯维克条约》。但是,紧接着又爆发了另一场战争,那就是1701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这场战争时间更长,一共进行了十二年,双方都打得非常艰苦。1709年,约翰·丘吉尔,即马尔波罗公爵获得了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英法和谈,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两场战争耗费了英国的大量财力,所以在辉格党人沃波尔上台执政后,就采取了和平政策。沃波尔不希望英国过多卷入争端,希望英国在和平环境中尽可能做好自己的事情。然而事与愿违,1739年英国竟然离奇地同西班牙发生了“詹金斯耳朵”之战,随后又卷入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但最后无果而终。了1756年,英国同普鲁士结盟,参加了规模浩大,旷日持久的七年战争。
综上可知,在辉格党执政期间,战争连续不断。辉格党内以沃波尔为代表一方不赞同扩大战争,其他人则支持战争。但是大商人阶层需要不断扩张获取利润,对这种党内不统一的口径甚感不满,转而考虑支持王权高于议会之上,行使国家的权力,为他们提供便利。这样一来,就削弱了辉格党的社会基础。另外,托利党人所代表的乡村地主对于因战争带来的愈加沉重的赋税感到不满,迫切希望停战以恢复和平。他们也对辉格党的战争政策十分反感。因此,辉格党的支持减少,而国王的支持增加了。
2.党派内部分歧以及连续执政带来的腐败
辉格党内部的分歧在于:以沃波尔为首的一方虽然支持扩大对外贸易,扩张海外势力,但是却不支持卷入战争,希望和平解决问题;而辉格党原本的反对派,加上以乔治·格伦威尔、威廉·皮特等人为代表的“青年辉格党人”,联合在一起,力求将沃波尔赶下台。在乔治三世统治的前三十年里,存在各式各样的“辉格党”人派系,有“罗金汉姆的辉格党”、“贝格福德的辉格党”、“格伦维尔的辉格党”。乔治三世继位后,辉格党最大的两个派系分别是罗金汉姆-福克斯派和皮特-谢尔本派。辉格党由于长期执政,直到此时已经腐朽不堪,派系之间互相倾轧。正如屈威廉在他的《英国史》中所指出的:当时尚没有强有力的托利党,故辉格党人及国王两不受正当的监督。国会内阁制度,如要能健全地行使职权,则必须有两个可以互相批评的政党,如此国民庶可有所取舍,而两方俱不敢大意。在这种情况下,辉格党的力量被自身逐渐消耗掉了,君主立宪政治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乔治三世和他的党羽就有了可趁之机。巧合的是,恰在此时,乔治三世的党羽正互相结合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它就是我们即将论述的——“国王之友”派。
(二)“国王之友”派与“国王之友”内阁
“国王之友”,顾名思义,就是站在国王这一边的人。“国王之友”派就是支持乔治三世掌权的政治派别。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布特伯爵。布特伯爵自18世纪40年代起就伴随乔治三世左右,是乔治三世的老师,他支持扩大国王的权力。“国王之友”派便是以布特伯爵为核心的。乔治三世一改他的两位先王不问国事的做法,转而直接干预政治。他利用自己国王的地位培植亲信,封官许愿,收买贿赂,从而形成了“国王之友”派,并且利用这一势力打击辉格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国王之友”派中有不少托利党人,但不可简单把此派作为托利党或部分托利党组织。“在此青黄不接的期间内则乔治三世得以抛开政党而治国,内阁成为王命的工具而议员则仰视国王的俸禄。众院中有所谓‘国王的朋友’仅是他的雇佣,至多也不过是他个人的死党,而决不能视之为真正的托利党人。”
1761年,乔治三世宣布举行议会大选。“国王之友”派利用社会上对辉格党的种种不满,积极进行活动,终于在选举中沉重打击了辉格党。辉格党遭受重挫,乔治三世则取得了贵族地主的支持。1762年,乔治三世任命布特伯爵取代纽卡斯尔公爵为首席财政大臣,首届“国王之友”内阁成立。凭借这一内阁,乔治三世大肆排斥异己,扶植己方势力,执掌朝政。尽管在资产阶级的反对下,布特政府于1763年倒台,但是乔治三世紧接着扶持乔治·格伦威尔上台,组成了另一个“国王之友”内阁。这样,乔治三世依然控制着局势。
由此可见,“国王之友”派与“国王之友”内阁都是乔治三世进行统治的工具。乔治三世利用国王的身份,集合部分政客组成了“国王之友”派,再利用这一派别在选举中击败辉格党,建立“国王之友”内阁和政府。接下来,利用这种内阁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这就是笔者对乔治三世实现专制统治的政治原因的分析。辉格党衰弱和“国王之友”派的兴起,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乔治三世才能够成功。
三、经济因素
乔治三世复兴王权表面看来同经济因素联系不是很大,但实际上,经济原因在这一事件中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乔治三世继位之前,英国还没有进行全面的工业化。虽然那时机器已经产生,但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瓦特蒸汽机”是在1765年发明出来的。当时的英国依然是个农业国,土地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这也就意味着,英国当时的贵族地主是一个强大的社会、经济势力。他们控制着很多地方政府的职位,在议会中也有很多的席位。这些看起来是属于政治范畴,但实际上则是由经济情况而决定。因为英国的工业未能得到有效发展,而农业在国家经济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就导致资本主义经济难以消除曾经封建经济的影响。而正是那些贵族地主,以及代表他们的托利党,成为支持乔治三世的主要力量。
同时,正如刚才曾经论述过的,英国的大商人和银行家希望动用国家的力量(发动战争)不断进行海外扩张,以攫取高额的利润、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工业原料。对外贸易对用过经济来说已经越来越重要了。而辉格党在执政过程中,在战与和的政策上摇摆不定。所以,不仅仅是贵族地主支持乔治三世,纵使曾经支持辉格党的资产阶级此时此刻也不会一如既往地反对国王了。他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力量去动用国家手段,满足他们对利润的追求。
这就是乔治三世“王权复兴”的经济因素。传统的封建农业经济形态依然举足轻重,资产阶级出于对外扩张以扩大对外贸易的动机,都有助于乔治三世确立起个人的专制统治。
四、个人经历
一个人,在他幼年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往往会对日后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探讨乔治三世“王权复兴”为何能够成功的原因时,结合他的个人经历是很有必要的。
乔治三世生于1738年,是威尔士亲王路易斯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威尔士王太妃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女儿奥古斯塔。乔治12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于是,幼年乔治的教育重担就落到了这位王太妃的肩上,因而她对乔治青少年时期的思想有较大的影响。奥古斯塔是位君主专制意识较为浓厚的德国公主,她常常教导乔治“要像国王”。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乔治在登基继位之前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下国王有名无实的地位十分不满。他决心,把先王失去的权力夺回来,做一个真正的、执掌大权的国王。所以,乔治在年轻时继位之前,母亲的教育就使得乔治的思想意识中有了“王权复兴”的萌芽。他曾经写了《论阿尔弗雷德国王》一文,表达了自己对这位受命于危难之际,完成英国统一大业的封建帝王的钦慕之情,希望能效仿他“挫败一切妄自尊大、野心勃勃的欺骗者的阴谋诡计”。一个带着这样浓厚王权意识的小王子,一旦继承大统,是怎样的后果?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同时,在乔治三世之前的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都是出生在汉诺威的英国国王,这对于不列颠本土的英国人来说与外国人无异,因而对外国人国王很不满。但到了乔治三世时,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他生在英国,长在英国,能讲流利的英语。他也曾多次表示为生在英国而自豪。这样,原先忠于君王、支持斯图亚特王朝的托利党人转而支持汉诺威王朝,从而击败辉格党人。托利党转向支持汉诺威王朝同乔治三世在英国土生土长有着很大关系。
另外,有一个因素笔者认为应该引起重视,即乔治二世对于“王权复兴”局面出现的潜在影响。很多书中对于乔治二世的描述都是不亲理政事,凡事交给内阁、议会处理云云。不过,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1929年和1930年,英国历史学家纳米尔出版了两本书——《乔治三世在位时期的政治结构》和《美国革命年代的英国》,纳米尔在书中,认为乔治三世并未破坏所谓的宪政体制,1760年之前王权的衰落导致乔治三世欲恢复王权的看法是错误的。后来,理查德·洛基通过对乔治二世时期外交史的研究,揭示了乔治二世在外交谈判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推翻了那种认为在乔治二世统治时期王权衰落的观点。他发现乔治二世一直是外交政策的主导者,政府的秘书们负责执行他的命令。洛基在一篇关于达成1748年《亚琛和约》谈判的论文中,展现了乔治二世不顾内阁的意见独自追求汉诺威领地的特殊利益,当时的首相纽卡斯尔公爵根本无力反对国王。1973年,英国一位历史学家J.B.欧文在一篇名为《再论乔治二世》的论文中,进一步论述了乔治二世在人事任免、议员选举等方面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对这些新近的论证,笔者认为乔治二世时期并非是我们曾经想象的那样(实际上,国内大部分观点都这么认为,即乔治一世和二世是不关心政事的,也是没有实际权力的,一切悉委托于内阁“)依赖大臣,尤其是沃波尔”,很可能掌握着重要的实权,比如上面提到的学者们所论述到的外交、人事、选举等。乔治二世的做法,在其去世后将会对后一代国王继乔治三世产生“惯性”。因此,笔者认为这一点对乔治三世的“王权复兴”有着很大的影响。当然,上述关于乔治二世的观点仍然同传统观点存在争论,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五、乔治三世个人统治的最终确立
以上所论述的四个原因最终导致乔治三世专制统治的确立。社会思潮的形成与推动,构成了乔治三世“王权复兴”的思想基础,为王权的加强提供了理论的支持。政治上,一方面辉格党由于长期执政,使得国家处于连年战争的状态,招致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不满,增强了国王的力量;另一方面因政见不和而导致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削弱了辉格党自身的力量,从而导致在大选中失败。“国王之友”派和“国王之友”内阁的形成,为乔治三世复兴王权提供了政治工具。经济上,传统农业经济的存在使得贵族地主阶层力量强大,希望恢复曾经的权力,资产阶级意图不断对外扩张,发展海外贸易以获得高额利润,都希望一个强大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乔治三世个人的经历和其祖父的影响使他有着强大的精神动力。
乔治三世专制统治得以成功实现,对英国来说,是君主立宪政治的一大挫折。但是,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国王专制已经在英国不合时宜。自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一直到1714年这段时间里,政党政治和内阁制业已形成;当工业革命全面在英国兴起后,资产阶级力量愈发强大。乔治三世费尽心机所建立的专制局面,注定不可能长久。1781年11月25日,英军在约克镇投降的消息传到伦敦。这一消息震动了英国社会各阶层,因而反对国王个人专制统治的斗争重新大规模兴起。1782年,当时的首相诺思勋爵因无法承受北美战事的失败压力而宣布辞职。1783年乔治三世任命年仅24岁的小威廉·皮特出任首相。1784年,上任伊始的小威廉·皮特宣布提前举行议会大选,并且获得胜利。托利党开始执掌政权。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事实上结束了。1820年1月,乔治三世病逝于温莎城堡。英国彻底告别了乔治三世的时代。“王权复兴”不仅是近代英国历史政治民主发展的阴影,也是乔治三世个人理想的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tag:乔治三世
相关文章
热门图文
-
风云人物
-
历史解密
-
战史风云
- 秦始皇陵另有隐情 水银河并不是仿河山而是这
- 100位抗日英雄中的安徽籍将领
- 千年古墓现女尸之谜:秦始皇陵中的女尸是谁
- “青保”老兵话抗战 口述/程谋洪
- 你所不知的藏族同胞抗战
- 和珅贪污上亿银两 为何罪行没有波及家人?
- 解密:三国名将颜良文丑为何会被关羽秒杀?
- 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 一生就输在这八个字上!
- 刘备一生十次更换主公 为何还能称历史大英雄
- 揭秘:历史上为武则天保驾护航的第一大臣是
-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故里在哪?
- 秦始皇嬴政真的就只有记载中的5个子女吗?
- 孝庄遗命康熙帝拒不遵守 而这恰恰成就了他!
- 故宫中轴线上的宫殿广场为什么没有一棵树
- 深宫婆媳不和引发命案?道光皇后猝死迷雾重重
- 同治帝皇后被慈禧太后活活逼死 其中有何隐情
-
文史百科
-
老照片
- 鲜明背后:20世纪纽约艳舞女郎的辛酸与无奈
- 清朝老照片:八国联军缉获清军兵器
- 中世纪的欧洲妓女组图 欧洲妓女妓女生活现状
- 欺骗你的眼睛 30张未经ps的神奇照片
- 稀有曝光:你见过蒋介石、周恩来家的户口本
- 从明星片看中国 一百年前的磨难中国跃然纸上
- 惨不忍睹!7张图还原1945年美军轰炸日本现场
- 1945年9月3日9时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典礼(组图
- 曝光五星级旅馆挑小姐如挑白菜 盘货连年来各
- 老照片:上世纪日本夜店很淫乱
- 盘货:20个令你大开眼界的真实日本雷人发现
- 钮钴禄氏有后人吗 满族八大姓之一钮钴禄氏此
- 古代女子包养男宠的五大理由:宣泄欲望只是
- 被永久禁止出国的64件国宝文物
- 揭秘张作霖八个儿子的人生了局 有两个儿子死
- 秦长城建筑时间:秦长城什么时候开始建筑
最新更新
-
人物
-
薛丁山简介 历史上有没有薛丁山这个人
薛丁山(649—720),小说演义人物,其历史原型为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儿子薛讷。母亲柳金花。娶樊梨花、窦仙童、陈金定...
- 薄姬简介 历史上的薄姬是怎么样的
- 田丰简介 田丰之死是谁的过错
- 孝慎成皇后简介 孝慎成皇后是怎么死的
- 长孙无忌简介 长孙无忌是怎么死的
- 四大名山简介 四大名山都有哪些景色
- 杨坚的父亲是谁 杨坚父亲简介
- 兰陵王简介 兰陵王是怎么死的
- 汉景帝简介 汉景帝有哪些妃子
- 李龟年简介 李龟年是唐朝的什么
-
薛丁山简介 历史上有没有薛丁山这个人
-
解密
-
为何后世对王勃的评价普遍较高?
在唐代大诗人中,人们对王勃的评价普遍较高,不仅因为其少年成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诗坛神童,更因为他...
- 该如何评价牛顿在物理学上的成就
- 惠施与大葫芦的有趣故事
- 雷诺阿为何如此喜欢画丰满健壮的女性?
- 郭靖死守襄阳几十年为什么不主动出击?
- 揭秘历史上朱元璋真的曾是张无忌下属吗?
- 北欧阿萨神族女神希芙:雷神托尔妻子
- 从西游记“弼马温”看中国历史上的猴马关系
- 布朗族祖先崇拜与普洱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 毛南族的两大文化瑰宝大揭秘
-
为何后世对王勃的评价普遍较高?
-
战史
-
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见证之日军用抢来的民船运输部队
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见证之日军用抢来的民船运输部队...
- 抗战中的马鸿逵
- 一路逃难到黄埔 学好本领再战斗
- 烽火之下逃难路:路 认 义 父
- 烽火之下逃难路:夜 宿 草 房
- 烽火之下逃难路:鬼 子 来 了
- 烽火之下逃难路:仓 促 起 程
- 抗战中我的逃难经历
- 八旬老人逃难经历
- 童年回忆:逃难金华
-
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见证之日军用抢来的民船运输部队
-
文史
-
破釜沉舟的意思 破釜沉舟的故事
破釜沉舟 成语意思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
- 井底之蛙的意思 井底之蛙的故事
- 掩耳盗铃的意思 掩耳盗铃的故事
- 千载难逢的意思 千载难逢的故事
- 气壮山河的意思 气壮山河的故事
- 内助之贤的意思 内助之贤的故事
- 南柯一梦的意思 南柯一梦的故事
- 弄巧成拙的意思 弄巧成拙的故事
- 匹夫之勇的意思 匹夫之勇的故事
- 名落孙山的意思 名落孙山的出处
-
破釜沉舟的意思 破釜沉舟的故事
-
照片
-
历史上的国民党女兵真实老照片与现在的“国民党女兵”真实对
电视剧中的国军女兵形象个个英姿飒爽,这与她们所穿制服有很大关系,但其实这种制服是当时美军女兵的服装。国...
- 历史上的国民党女兵真实老照片与现在的“国民
- 被永久禁止出国的64件国宝文物
- 菊花1角硬币图片 菊花1角硬币正反面照片
- 老照片:纪录新中国首次春晚表演
- 民国打高尔夫照片 民国的高尔夫球场照片
- 百年前印度照片:西方殖民下的生活
- 月宫的图片欣赏 月宫图片大全
- 河西走廊地图介绍 河西走廊地图图片
- 西康省地图图片 西康省地图解密
-
历史上的国民党女兵真实老照片与现在的“国民党女兵”真实对
热门搜索
排行榜
- 历史
-
风云人物 |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 文史百科
才子佳人 | 帝王将相
后宫嫔妃 | 近代名人
野史秘闻 | 历史纪实
未解之谜 | 考古发现
将星传奇 | 抗日战争
古代战役 | 世界大战
神话故事 | 成语故事
诗词歌赋 | 古典名著
传统文化 | 风水命理
热点新闻 | 老照片
历史剧 | 历史今天
- 朝代
-
上古历史 | 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 周朝历史
春秋战国历史 | 秦朝历史
汉朝历史 |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 南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 唐朝历史
五代十国历史 |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 民国历史
- 皇帝列表
-
夏朝皇帝列表 | 商朝皇帝列表
西周皇帝列表 | 秦朝皇帝列表
汉朝皇帝列表 | 三国皇帝列表
晋朝皇帝列表 | 隋朝皇帝列表
唐朝皇帝列表 | 宋朝皇帝列表
辽朝皇帝列表 | 金朝皇帝列表
西夏皇帝列表 | 元朝皇帝列表
明朝皇帝列表 | 清朝皇帝列表
五胡十六国皇帝列表
南北朝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