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沦陷时期武汉报刊之管窥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华中重镇武汉沦陷前后报刊业的蜕变。实质上是日本侵略者在舆论宣传领域推行文化战的罪恶结果。日本侵略者通过新闻管理机构的严密设置、抑除同盟亲德意协约新闻政策的制定和被裁性的新闻管制法令,达到建构反动的新闻管理模式的目的,同时直接或依托所谓“人民团体”占领武汉的舆论阵地。充当其奴化宣传工具。日本侵略者“文教虏其国”的狼子野心,以摧残民族文化意识为主旨的愚民政策昭然若揭。
关键词:沦陷时期;武汉报刊
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大半个中国沦陷,这揭开了中国现代史上最悲惨的一页。对这场战争的反思与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残酷的军事占领与疯狂的经济掠夺的同时。也实行了危害性极大的文化侵略政策,极具欺骗性的奴化舆论宣传就是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环,以奴化宣传为手段对沦陷区的文化侵略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质上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治的延续。华中重镇武汉更是其实施的要冲,深受其害。
一、沦陷前的武汉报刊概观
(一)1927年至抗战前的武汉报刊——发展期
由于显见的政治和经济原因,南京和上海在1927年后一直处于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中心的地位。上海拥有的新闻单位曾居全国之首。虽然不能与上海同日而语,武汉作为华中的商业重镇。当时的新闻事业已具有相当规模,据相关统计。共有30余家报纸及刊物,主要有隶属于国民党政府的《武汉日报》《扫荡报》、大小民办报纸《华中日报》《武汉时报》、《罗宾汉报》等。前者因其政治的依附性,日销量可以突破万份,基本掌控了武汉舆论宣传的话语权;后者则多侧重地方性社会新闻,甚而靠奇闻轶事、黄色小说连载等噱头来吸引读者,影响力相对有限。
(二)抗战初期的武汉报刊——鼎盛期
随着1937年下半年上海、南京的相继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抗战开始。随后国共合作局面形成,武汉成为南京到重庆的中转站,大批文化机关和一千多文化人相继迁汉。并提出了“到武汉去”的响亮口号。从1937年11月到来年7月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在汉出版发行的报刊就达到212种,出版机构50多家,“武汉立刻变成了新的全国文化的中心城市”,当之无愧地成为国统区的新闻中心。
评价刊物的社会影响,最直接的体现是刊物的发行数量和范围。当时在汉复刊的有从上海、南京和天津迁来的《申报》、《抗战三日刊》、《大公报》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报刊,比如《抗战三日刊》因其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每期发行最高达20万份之多,居杂志类全国之首;《大公报》最多时也日发行10万份。
其间更值得注意的是各党派社会团体创办的多达40余种的综合性政治报刊,李公朴等在汉口创办的《全民周刊》在与《抗战三日刊》合并后成立的《全民抗战》三日刊,集聚新闻与杂志的优势,曾发行高达30万份。而中国共产党未取得政权前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第一家党报《新华日报》和潘梓年主编的党周刊《群众》也在其间创办,《群众》周刊实际上是《新华日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编辑、出版到发行均由报社统理。《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创刊、出版发行的9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在西安、郑州、南昌、广州甚而山西临汾等地设立分社或分销等方式,其发行量超过了当时同期在汉的《大公报》、《扫荡报》《武汉日报》等老牌或地方大报。此外,还有30多种抗战文艺杂志。有丁玲主编的《战地》、罗荪等主编全国文协会刊《抗战文艺》以及《自由中国》等,同时,还有多种儿童报刊和妇女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