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如何上位的? 魏征靠骂唐太宗而闻名青史?
2017-02-08 12:3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郭太白
魏徵以敢犯龙颜极言直谏而名于史。武死战,文死谏,魏徵死谏起来对皇帝老子也不留任何情面,唐太宗对其亦是敬畏三分。
这在“巍巍朝庙堂,都是阿谀场”的官场里头,算得上是一个异数。在当朝及后世的印象中,魏徵成了一个肝胆铿锵,刚烈竣切,丝毫不见奴颜媚骨的硬汉子角色。在官场里头生存的大法则是顺龙鳞,而非逆龙鳞,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个法则放之四海而皆准,验之万官而皆灵,造就了许多驯官循吏。那么,魏徵敢与皇上顶嘴,是不是成了反法则的特例呢?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委实如此,但在唐太宗眼里,魏徵却始终没有跳出官场的法则。
唐太宗在一次与臣相们聊天之际,谈及魏徵,不经意地脱口道出一句很有意味的话:“人谓魏徵刚直,朕却见其妩媚。”时隔千余年,我们已无法复原斯时谈话之现场,也无法望见唐太宗眼角眉梢之神态,对唐太宗这句话的解读,也就很费猜度了。话中对魏徵是夸赞,还是不屑?是在向臣相们解释“朕并非怕魏徵”以换回被臣子顶撞所失去的面子,还是确实觉得魏徵娇憨可爱?抑或是为了证明自己臧否人物见识超群?也许这确是唐太宗的失言,它不经意地泄漏了愿打愿挨的个中消息,使一个敢进谏一个善纳谏的千古佳话露出了一点双簧戏的色彩。不管怎么说,唐太宗说这句话是建立在对魏徵有绝对把握的基础上的,也许其神色与心态都与那句“天下英雄入我袖中”毫无二致。在太宗心中,魏徵再怎么顶撞,也不过是在其长袖中舞蹈,哪怕魏徵之舞非常乖戾,在本质上还是为了取悦太宗,取媚太宗的。
其实,如唐太宗所言,魏徵也实非“刚直之士”,不过是“妩媚之相”。其一生之行状,有三次变节:魏徵本为隋民却转身反隋,先跟李密起事,后随李降唐,做的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官,是李建成阵营中的干将,可谓是唐太宗的“敌人”。玄武门政变,唐太宗血刃同胞兄弟李建成,按理来讲,作为李建成食养的士子,魏徵当威武不能屈才是,但他一弯腰一屈膝就成了唐太宗的人,这里头,哪有刚直可言呢?唐太宗坐稳了龙廷,无人撼其位,可谓“俊杰”的魏徵当然识得这个时务,因此也就甘心做了“忠臣”。唐太宗当然也有十二分的把握认定魏徵不会再变来变去背叛他,有了这一条底线,唐太宗就不怕魏徵直谏了。作为一位明主,他还知道魏徵直谏是为自己好,为的是李氏江山稳固万万年,魏徵逆龙鳞,诚所谓“小骂大帮忙”。
魏征
网络配图
唐太宗雄才大略,思维异乎常人,他多在险处用险招。比如发动玄武门政变,从当时形势来讲,他并不占优,但他出人意料地下了险招,因此在“险峰”上占了“无限风光”。在魏徵的问题上,他需一个魏徵,也能容纳一个魏徵。一方面,他确实需要一面知得失的镜子,以随时矫正政策;另一方面,他要别开生面,树立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名声。被臣下揭批或者顶嘴,也许会使自己失去一点小面子,但可换得史册之大名声。事实确如太宗所料,其胸襟气度至今为后人所乐道和颔首,这是太宗比历代昏君的高明之处。考其视角,那就是:魏徵只要是自己的家奴,那么其“文死谏”,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阿谀奉承?碰到魏徵跟自己急,唐太宗就仿佛看到了一颗翩翩为己起舞的忠心,难怪“人谓刚直,而朕见其妩媚了”。
做官是一种高智力的活动,高人常有高招,做官之法自有不同。李贽在《初谭集》中曾列举了24种做官法,如圣臣法、贤臣法、侈臣法、奸臣法清末徐珂对此也多有研究:京都做官,有小官大做,有热官冷做,有俗官雅做,有男官女做如某某做官欲望强烈,却隐于南山,一旦有了高位或肥缺就不再穷善其身,而要兼济天下了那么魏徵呢,他也许是24种做官法之外的第25种独门心法,那就是颂官骂作。他摸准了唐太宗的脉搏,还觉得自己确实出自于“忠心”,充分相信唐太宗不会将他怎么的,所以,他敢逆龙鳞,勇捋龙须,闯出了一条与一般意义上的拍马屁、搔马腋迥乎不同的升官新路。他也因此由洗马而主簿而谏议大夫而秘书监,步步高升了。
官儿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像魏徵这种骂作法,不太常见,但并非不见。据说蒋介石就爱这法,当然不是人家骂他,而是他骂人家,蒋介石若要提拔人家了,常在任命书下达之前在“小范围内”骂,“某某娘希匹”,被骂为“娘希匹”的某某顿时喜形于色。在官场里头,有时不怕骂,怕的是不骂。对你客气着呢,那真的是见外,把你当外人待。一旦对你开骂了,那意味着你进入其圈子了,把你当自己人了。所以“严是爱,松是害,不理不睬是见外”。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觉得如此走笔是跑了题,魏徵是下骂上而得官,这里却说上骂下而得官,完全是两码事。其实是一码事,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因为,下骂上也好,上骂下也罢,其间的关系都是家主与家奴的关系,只要达到了家主与家奴这一层次,那么在官场里头做官就一顺百顺了。其间之异,如下骂上,上下可能会因此都获得芳名;而若上骂下,上下则可能是臭名了。唐太宗是一代明君,他对此当然能够明察。
这在“巍巍朝庙堂,都是阿谀场”的官场里头,算得上是一个异数。在当朝及后世的印象中,魏徵成了一个肝胆铿锵,刚烈竣切,丝毫不见奴颜媚骨的硬汉子角色。在官场里头生存的大法则是顺龙鳞,而非逆龙鳞,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个法则放之四海而皆准,验之万官而皆灵,造就了许多驯官循吏。那么,魏徵敢与皇上顶嘴,是不是成了反法则的特例呢?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委实如此,但在唐太宗眼里,魏徵却始终没有跳出官场的法则。
唐太宗在一次与臣相们聊天之际,谈及魏徵,不经意地脱口道出一句很有意味的话:“人谓魏徵刚直,朕却见其妩媚。”时隔千余年,我们已无法复原斯时谈话之现场,也无法望见唐太宗眼角眉梢之神态,对唐太宗这句话的解读,也就很费猜度了。话中对魏徵是夸赞,还是不屑?是在向臣相们解释“朕并非怕魏徵”以换回被臣子顶撞所失去的面子,还是确实觉得魏徵娇憨可爱?抑或是为了证明自己臧否人物见识超群?也许这确是唐太宗的失言,它不经意地泄漏了愿打愿挨的个中消息,使一个敢进谏一个善纳谏的千古佳话露出了一点双簧戏的色彩。不管怎么说,唐太宗说这句话是建立在对魏徵有绝对把握的基础上的,也许其神色与心态都与那句“天下英雄入我袖中”毫无二致。在太宗心中,魏徵再怎么顶撞,也不过是在其长袖中舞蹈,哪怕魏徵之舞非常乖戾,在本质上还是为了取悦太宗,取媚太宗的。
其实,如唐太宗所言,魏徵也实非“刚直之士”,不过是“妩媚之相”。其一生之行状,有三次变节:魏徵本为隋民却转身反隋,先跟李密起事,后随李降唐,做的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官,是李建成阵营中的干将,可谓是唐太宗的“敌人”。玄武门政变,唐太宗血刃同胞兄弟李建成,按理来讲,作为李建成食养的士子,魏徵当威武不能屈才是,但他一弯腰一屈膝就成了唐太宗的人,这里头,哪有刚直可言呢?唐太宗坐稳了龙廷,无人撼其位,可谓“俊杰”的魏徵当然识得这个时务,因此也就甘心做了“忠臣”。唐太宗当然也有十二分的把握认定魏徵不会再变来变去背叛他,有了这一条底线,唐太宗就不怕魏徵直谏了。作为一位明主,他还知道魏徵直谏是为自己好,为的是李氏江山稳固万万年,魏徵逆龙鳞,诚所谓“小骂大帮忙”。
魏征
网络配图
唐太宗雄才大略,思维异乎常人,他多在险处用险招。比如发动玄武门政变,从当时形势来讲,他并不占优,但他出人意料地下了险招,因此在“险峰”上占了“无限风光”。在魏徵的问题上,他需一个魏徵,也能容纳一个魏徵。一方面,他确实需要一面知得失的镜子,以随时矫正政策;另一方面,他要别开生面,树立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名声。被臣下揭批或者顶嘴,也许会使自己失去一点小面子,但可换得史册之大名声。事实确如太宗所料,其胸襟气度至今为后人所乐道和颔首,这是太宗比历代昏君的高明之处。考其视角,那就是:魏徵只要是自己的家奴,那么其“文死谏”,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阿谀奉承?碰到魏徵跟自己急,唐太宗就仿佛看到了一颗翩翩为己起舞的忠心,难怪“人谓刚直,而朕见其妩媚了”。
做官是一种高智力的活动,高人常有高招,做官之法自有不同。李贽在《初谭集》中曾列举了24种做官法,如圣臣法、贤臣法、侈臣法、奸臣法清末徐珂对此也多有研究:京都做官,有小官大做,有热官冷做,有俗官雅做,有男官女做如某某做官欲望强烈,却隐于南山,一旦有了高位或肥缺就不再穷善其身,而要兼济天下了那么魏徵呢,他也许是24种做官法之外的第25种独门心法,那就是颂官骂作。他摸准了唐太宗的脉搏,还觉得自己确实出自于“忠心”,充分相信唐太宗不会将他怎么的,所以,他敢逆龙鳞,勇捋龙须,闯出了一条与一般意义上的拍马屁、搔马腋迥乎不同的升官新路。他也因此由洗马而主簿而谏议大夫而秘书监,步步高升了。
官儿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像魏徵这种骂作法,不太常见,但并非不见。据说蒋介石就爱这法,当然不是人家骂他,而是他骂人家,蒋介石若要提拔人家了,常在任命书下达之前在“小范围内”骂,“某某娘希匹”,被骂为“娘希匹”的某某顿时喜形于色。在官场里头,有时不怕骂,怕的是不骂。对你客气着呢,那真的是见外,把你当外人待。一旦对你开骂了,那意味着你进入其圈子了,把你当自己人了。所以“严是爱,松是害,不理不睬是见外”。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觉得如此走笔是跑了题,魏徵是下骂上而得官,这里却说上骂下而得官,完全是两码事。其实是一码事,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因为,下骂上也好,上骂下也罢,其间的关系都是家主与家奴的关系,只要达到了家主与家奴这一层次,那么在官场里头做官就一顺百顺了。其间之异,如下骂上,上下可能会因此都获得芳名;而若上骂下,上下则可能是臭名了。唐太宗是一代明君,他对此当然能够明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
风云人物
-
历史解密
-
战史风云
- 黄花岗起义72烈士:牺牲后11年才有了姓名
- 广州新军起义中新军为何成革命党原动力 新军
- 解析十字军东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 大非川之役吐蕃40万军队围歼薛仁贵10万大军
- 楚汉陈仓之战的具体过程详细解析
- 小牧长久手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谁?
- 国共孟良崮战役的历史真相大揭秘
- 解读宁远大捷:袁崇焕一战成名
- 关于保路运动几个问题的澄清——章立凡答时
- 英西大海战历史背景大解析
- 四川保路运动的来龙去脉:从成都茶园说起
- 揭秘解放军如何干净利落完成天津攻坚战
- 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真相大揭秘
- 广州新军起义中军事力量的对比:为何新军起
- 二次革命是否纯属自杀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有
- 二次革命:专制皇权与民主共和之争 政治斗争
-
文史百科
-
老照片
- 鲜明背后:20世纪纽约艳舞女郎的辛酸与无奈
- 清朝老照片:八国联军缉获清军兵器
- 欺骗你的眼睛 30张未经ps的神奇照片
- 稀有曝光:你见过蒋介石、周恩来家的户口本
- 从明星片看中国 一百年前的磨难中国跃然纸上
- 1945年9月3日9时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典礼(组图
- 曝光五星级旅馆挑小姐如挑白菜 盘货连年来各
- 盘货:20个令你大开眼界的真实日本雷人发现
- 惨不忍睹!7张图还原1945年美军轰炸日本现场
- 古代女子包养男宠的五大理由:宣泄欲望只是
- 钮钴禄氏有后人吗 满族八大姓之一钮钴禄氏此
- 秦长城建筑时间:秦长城什么时候开始建筑
- 南北朝钱币史:论南北朝时期各国钱币范例有
- 安史之乱是怎么发作的 安史之乱的配景是什么
- 唐顺宗是个奈何的人 唐顺宗李诵是怎么死的
- 清明上河图的奥秘:不只仅是揭示糊口那么简
最新更新
-
人物
-
薛丁山简介 历史上有没有薛丁山这个人
薛丁山(649—720),小说演义人物,其历史原型为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儿子薛讷。母亲柳金花。娶樊梨花、窦仙童、陈金定...
- 薄姬简介 历史上的薄姬是怎么样的
- 田丰简介 田丰之死是谁的过错
- 孝慎成皇后简介 孝慎成皇后是怎么死的
- 长孙无忌简介 长孙无忌是怎么死的
- 四大名山简介 四大名山都有哪些景色
- 杨坚的父亲是谁 杨坚父亲简介
- 兰陵王简介 兰陵王是怎么死的
- 汉景帝简介 汉景帝有哪些妃子
- 李龟年简介 李龟年是唐朝的什么
-
薛丁山简介 历史上有没有薛丁山这个人
-
解密
-
照片合集:中国少林武僧练功图
少林功夫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由于其坐落于嵩山腹...
- 越南女兵裸图欣赏 被俘虏的越南女兵为何不穿衣服?
- 红卫兵图片大全 红卫兵老照片介绍
- 中国古代春宫图集 史上最全性爱姿势
- 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对侵略战争缺乏预见
- 解析陆小凤的武功究竟有多高?
- 清代著名词曲家孔尚任的创作特点解读
- 揭秘卢沟桥事变第一枪究竟是谁开的?
- 评析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词
- 鹰头神荷鲁斯之眼具有怎样神圣的含义?
-
照片合集:中国少林武僧练功图
-
战史
-
英西大海战历史背景大解析
1588年在大西洋上展开的英国舰队与西班牙舰队的激烈海战,是英国以弱胜强的胜利,使英国获得了对大西洋海域的...
- 洺水之战的结果:击溃刘黑闼稳固了唐朝的统治
- 北齐文学家魏收梦想当武将却为何改武学文?
- 北宋名将李纲东京保卫战表现如何?
- 战史解读:后周攻南唐之战的意义是什么?
- 护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护国运动就是护国战争吗
- 唐绍仪蔡锷以及李烈钧各自为政 护国运动根本没有统一的领导
- 护国运动是在哪爆发的 护国运动首义云南的原因
- 护国运动性质 护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 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成就比较
-
英西大海战历史背景大解析
-
文史
-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十二金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
- 妈祖简介 妈祖的传说故事
- 河伯简介 河伯的传说
- 共工简介 共工的贡献
- 梨山老母是谁,梨山老母有哪些徒弟?
-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分别指谁?什么是三皇?
- 弥勒佛有什么寓意?弥勒佛是什么佛?
- 八仙都有谁?八仙的传说有哪些?
- 河伯是什么?河伯的传说有哪些?
- 龙是什么?龙有什么传说故事
-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
-
照片
-
清末上海老照片:一半落后一半时尚
清末上海老照片 上海街头的剃头摊儿。这些照片拍摄于1870-1880年代,记录了正在转型中的上海。 清末上海老照片 一...
- 老照片:上世纪日本夜店很淫乱
- 中世纪的欧洲妓女组图 欧洲妓女妓女生活现状
- 土地改革运动图片 土地改革运动老照片
- 照片还原 清朝格格们的真实糊口
- 从明星片看中国 一百年前的磨难中国跃然纸上
- 清朝老照片:八国联军缉获清军兵器
- 盘货:20个令你大开眼界的真实日本雷人发现
- 裙子被吹起的难过瞬间
- 南北朝钱币史:论南北朝时期各国钱币范例有哪
-
清末上海老照片:一半落后一半时尚
热门搜索
排行榜
- 历史
-
风云人物 |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 文史百科
才子佳人 | 帝王将相
后宫嫔妃 | 近代名人
野史秘闻 | 历史纪实
未解之谜 | 考古发现
将星传奇 | 抗日战争
古代战役 | 世界大战
神话故事 | 成语故事
诗词歌赋 | 古典名著
传统文化 | 风水命理
热点新闻 | 老照片
历史剧 | 历史今天
- 朝代
-
上古历史 | 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 周朝历史
春秋战国历史 | 秦朝历史
汉朝历史 |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 南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 唐朝历史
五代十国历史 |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 民国历史
- 皇帝列表
-
夏朝皇帝列表 | 商朝皇帝列表
西周皇帝列表 | 秦朝皇帝列表
汉朝皇帝列表 | 三国皇帝列表
晋朝皇帝列表 | 隋朝皇帝列表
唐朝皇帝列表 | 宋朝皇帝列表
辽朝皇帝列表 | 金朝皇帝列表
西夏皇帝列表 | 元朝皇帝列表
明朝皇帝列表 | 清朝皇帝列表
五胡十六国皇帝列表
南北朝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